媒介宝库频道
当前位置:中国广告人网站--->媒介宝库栏目--->媒体杂谈-->详细内容 浅析电视媒体的奥运现象 作者:史慧群 日期:2008-6-5 字体:[大] [中] [小]
ditor/uploadfile/200865103345353.gif" border=0>
    雅典奥运,2004年8月13-8月29CCTV-5承担了主要的转播任务,另外,CCTV-1和CCTV-2也在非黄金时段转播了部分比赛。上图为排名前8位上星媒体的收视走势图。
    也许出于对08北京奥运的期待和担忧,雅典奥运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从悠久希腊神话与现代科技结合、令人叹为观止的开幕式,到刘翔这颗世界田径巨星的绽放,很多很多的画面,人们至今仍记忆犹新。
    所有的这些,CCTV-5功不可没,数据中我们也看到,CCTV-5在奥运期间(长达半个月)的收视爆发显而易见。然而在背景里,我们却看到,其他几个主要频道收视依然稳定如故,似乎并未受到严重影响。无疑观众汇集到了CCTV-5,这个人们心目中的奥运窗口。然而这样爆发式的收视增长来自哪里呢?是观众规模扩大了?或是收视时长增加了?

先来看观众规模,奥运期间和之前同期观 众规模对比,所有电视媒体增长只有4.88%,而CCTV-5增长达到449.81%; (为避免个例对整体规律的影响,个别频道没有在列)而其他大部分频道几乎都有不同比例的下降。
看来CCTV-5作为奥运焦点收视,其爆发增长并不来自当时整体观众规模的增长。
再来看看人均收视时长对比——

 


 


 


 


 



左表显示2004年奥运前与奥运期间同期的平均总收视时长对比,与前一张表呈现的规律惊人的相似。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其中一些平时收视较弱且忠诚度不高的频道下降的程度越大。
于是收视增长的来源即非宏观观众规模的增长,也非总体收视时长的增长,在一片绿色的数据里我们看到了大规模的收视塌陷,正是这样大规模的收视塌陷,贡献了CCTV-5的观众流入。
也许现在下定论还有些早?广告人的直觉告诉我们还缺少些什么,于是我们抛开成见,看一看地方媒体的收视状况——



    二、物证B——2004雅典奥运以黑龙江省市频道为例
怀揣“全局塌陷”的大胆假设,抱着“见微知著”的方法论指导,我们于是又发现:

     奥运期间多数地区的地方媒体也都像黑龙江这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收视塌陷,其瞬间塌陷又迅即恢复的曲线与之前的数据十分默契。
    于是无数不易察觉的涓细的观众流汇成了汹涌的观众潮,奥运引发的焦点收视,来源清晰可见。

    CCTV-5奥运期间和前后的观众构成对比,可以看到,原本男性化、年轻化的观众构成,在奥运期间明显变的均衡。
    从央视卫视到省台市台,奥运就像一艘万顿巨轮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当巨轮下潜,平静的“海面”以它为中心形成一个大漩涡,不分男女老幼的吞吸周围的“水流”。而当过程结束,“海面”又迅速恢复平静。
    我们暂时称这样由焦点事件引发的全局收视塌陷,观众汇集流入焦点,而在事件结束后迅速回归的现象为“漩涡收视现象”。
    大众对奥运频道的热情随着奥运开始和结束忽来而又忽去,这其实也是一个特殊的“集团心理”(参见勒邦《集体心理学》)的临时体现。关注奥运的人群自然形成这样一个集体,在期间感动、呐喊、紧张、发泄。而随着10多天奥运结束,这个集体也自然而然的分解,注意力从参与到回忆,从观看到谈论,从媒体到生活——从奥运频道到其他……
于是我们看到了“漩涡”的汇集和散去。
    但北京奥运又如何,在我们心中依然是个大大的问号,按理接下来我们要请出希腊当时当地的收视状况做“物证C”,但采证难度过高,本着同质则同性的观点,姑且大胆做出下面的预测:
    2008北京奥运,将同样适用漩涡现象,区别只在于这艘“巨轮”吨位更大,观众规模的增长将变的明显,但各级媒体更大范围及程度的塌陷依然不能避免,而汇于漩涡中心的观众流将更大众化,预热和余热的时间也许会略有延长。
    针对这样的时期,也许大多数的企业会选择规避策略,也许有些企业会不惜代价的参与亮相,作为媒介研究人员,我们应该给出忠肯的建议,但媒介策略本身如同下棋,并不是百分之百客观的,虽有棋路和棋理,但终是一场博弈。尤其是对非奥运赞助商,更多的选择也同样意味着选择的困难。
    “养精蓄锐”或“时不我待”这只是对同一事件利和弊的两种说法。“量力而行”或“放手一搏”也只是品牌的掌舵者们的两种风格。
    我们不评判对错,只提出一个客观的规律和环境(如上所述),并提出有限的几点还算客观的建议——
    奥运收视的影响不容忽视,期间对于非奥运频道的投放,由于整体的塌陷,越大规模的的投放将承担更大的风险;而小规模的投放则请尽量选择忠诚度高、收视稳定的项目,以避免“漩涡”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文章作者为合众传播的媒介经理史慧群先生。